撰文/朱貝爾 攝影/任國強
  中國經濟走過了高速發展的30年,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酷的環境問題。2013年,中國的空氣質量等環保事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空前關註;上海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個金茂大廈。垃圾已經成為影響我們環境和健康的隱形殺手。
  10月26日,《剩餘價值—環保藝術展》在浦東陸家嘴中央綠地開幕,展覽將持續至11月8日。十幾位藝術家意圖借助藝術從業者的巧思創意,激發每個參觀者的環保熱情:在所謂的“廢棄物”與環保事業概念中,原來可以有如此多元的思考角度與參與方式!
  垃圾在回收過程中來藝術一下
  得益於上海幾家專業從事可回收垃圾分類處理的企業的幫助,《剩餘價值》參展作品所使用的創作材料最大程度地使用了真正的回收垃圾。這個“垃圾—藝術”的轉換過程隱含著物質的價值再生:當物質原先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失效,它們會被遺棄,變成垃圾。藝術家將之變成藝術作品的創作材料,使這些被遺棄的物品擁有了新的使用價值。
  在垃圾分類回收的流轉鏈條中,基本工作包括分類回收和拆解再生。本次展覽中的藝術作品在這兩個步序之間發生。當展覽結束之後,除了少數物品由藝術家本人收藏外,作品會被送回再生資源回收平臺進行拆解。換言之,藝術作品是在回收物品流轉過程中擠壓出來的剩餘價值。
  由此,藝術創作的行為和垃圾分類回收的行為之間也具有某種呼應:如果說垃圾分類回收是發掘了物品可循環的經濟價值並達成了環保的社會價值,那麼用垃圾製造藝術品,則是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廢棄電腦機箱虛擬一片城市山林
  《剩餘價值—環保藝術展》邀請了13位不同行業的參展者,他們中有藝術家,也有建築師、字體設計師、產品設計師,還有漫畫家。作品的呈現形式以裝置作品為主,從事不同行業的參展者對同一議題的回應有著極大的不同。
  藝術家徐小國用23000張回收光盤進行複雜的連接,最終形成一個300平方米的巨型平面結構——《光浪》,漂浮在中央綠地的湖面上。其本身的造型與各種耀眼的反射光,即是極具形式感的藝術作品,呈現出這個時代里所特有的審美趣味,同時,它又在客觀上形成了新的光污染,與周圍閃耀的都市形成一種有趣味的呼應。
  設計師王楊帶來了作品 《山色》。當黃浦江畔的天地已被高聳林立的玻璃大樓以及人工雕琢的馬路草坪所籠罩之後,我們生活在這個城市,而對自然的意象已被急促的生活節奏與各類科技衝擊得廖剩無幾。正是基於心中一份濃濃的中國人文山水情懷,設計師利用廢棄的電腦機箱在都市的叢林中再造一個虛幻的山水空間,來還原我們一種更加單純,且不以利益價值驅動的生活境界,去探尋自己內心那一片安靜、質朴的精神世界。
  張雪瑞用幾百件回收的毛衣所製作的《餘溫》,為陸家嘴中央綠地湖邊的小亭子包裹上充滿溫暖與記憶的外衣。她收集了幾百件舊的手工毛衣織物,包括毛衣、毛褲、帽子、手套、圍巾、毛襪子等,將這些毛衣物的每一件拆掉一部分,剩下的部分用毛衣針或鋼絲以不同件數為單元插入,組成一整片毛衣的場景,這些作品懸掛於距離地面2-3米的空間中。
  對於垃圾這樣一個極度宏大的社會化議題,藝術家只能對既有問題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回應。垃圾問題不是僅僅通過提高公眾認知度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一個複雜的、龐大的社會管理體系的支撐。但如果通過這個展覽,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垃圾分類與回收的重要性,並且,每個人開始身體力行地從自己做起,就算是藝術為社會盡了一點綿薄之力。
  (原標題:回收舊毛衣溫暖陸家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75torbk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